忽必烈对外侵略战争有怎样的影响?

2024-05-17 18:39

1. 忽必烈对外侵略战争有怎样的影响?

忽必烈的对外侵略战争,不仅给邻国造成破坏,给邻国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而且劳民伤财,也给本国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因而受到人民的反对,最后无不以失败而告结束。就在忽必烈派出远征爪哇的军队无功而还后两年,即1294年,忽必烈病死在大都。

忽必烈对外侵略战争有怎样的影响?

2. 忽必烈入侵日本为何失败?

忽必烈的征日准备工作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他命令高丽人制造船只,运送他的军队横跨日本海,从日本列岛的最南端发起攻击。1274年11月,他派遣了一支由蒙古人、汉人、女真人组成的一万五千人的军队和六千至八千名满心不悦的高丽士兵(他们并不想参加这场战役),由大约七千名高丽水手引导,从合浦(在现在的韩国釜山附近)出发开往日本。
  蒙古军分乘三百艘大船和四百到五百艘小船,首先在对马岛和壹岐岛登陆,轻易地荡平了驻守在那里的日军。但是,忽必烈派往日本的军队无论规模上还是实力上都不足以彻底扫平日本列岛。他肯定低估了日本人的抵抗能力。
  最关键的战斗自然将在九州进行。虽然日本人知道蒙古大军正在开过来,但是他们的准备工作做得还很粗略。他们的经济状况无法在九州维持一支规模可观的军队,他们也没有一个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政权去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投入战斗。
他们根本无法对付蒙古人的远程武器,包括十字弓和各种各样的弹射器。他们的指挥官缺乏实战经验,与身经百战的蒙古统帅无法相比。日本军队长于肉搏,但是蒙古军队习惯于以组织严密的小组为单位集体作战,这种战术是日本人所不熟悉的。
 所以,当蒙古军于11月19日在九州东岸的博多登陆时,日本人处于绝对的劣势。蒙古军在进军之前鼓乐齐鸣,其战阵和攻击方法使得日本人毫无招架之力。第一晚的战斗就使日本军队遭受了人员和装备的重大损失。他们的残兵败将更是不堪一击。溃败看来是在所难免了,那天晚上,唯一使他们大难不死的是无边的黑暗。
但大自然为日本人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就在同一天晚上,海面突然起了风暴。高丽水手马上对蒙古将领说,他们必须回到船上,把船开往海上,直到风暴消退。
由于大汗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征服南宋的战役中,他无法腾出手来立即向日本人复仇。相反,1275年忽必烈又向日本派遣了一个使团,由杜世忠和何文著带领,要求日本称臣,以免再度兴师入侵日本。

3. 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为什么都失败了?

蒙古人两次进攻日本,但都莫名其妙地失败了。忽必烈召集三万多元军乘坐九百多艘军舰向日本进军,这是一个好消息,日本军队对元军使用的火器根本没有抵抗力,元军轻松攻占了日本的许多地方。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元军傍晚回来休息时,一场大风突然将这些巨大的军舰全部掀翻入海,导致许多元军丧生。这战斗以失败告终。但忽必烈并没有放弃。他聚集了15万名士兵,再次进攻日本。但这一次,通往元军的道路颠簸,被日本人堵在了 "墙 "里,又没有遇到强风,元军的战船几乎再次被完全摧毁,无数元军死亡。





经过两次强风的残酷袭击,元军终于放弃了攻占日本的想法,毕竟天气的变化是无法轻易避免的。元军还三次进攻安南,但也都失败了。安南地区的地形、炎热和瘟疫使外国军队的进攻极为困难。不仅如此,当地的安南人对地形非常熟悉,而且特别敏捷和凶猛,他们有力地阻挡和击退了元军的进攻。在经历了三次这样的失败后,元军终于放弃了对安南的进攻。



蒙古人还对南宋发动了一次进攻,也以失败告终。元朝对南宋的战争持续了40多年,非常艰难。蒙古人主要是战略和间接的。四川等地的地形崎岖不平,不利于善于骑射的蒙古士兵发挥实力。战斗也越来越艰难,最终失利,伤亡数十万人从以上历史事例可以看出,蒙古虽然善于打仗,也取得了不少丰硕的成果。但是,面对不可改变的天气、地形等因素,它的作用十分有限,不能充分发挥蒙古兵的优势,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和坚强,以及他们的士兵所征服的广阔领土。在历史上,蒙古帝国的痕迹是强大而有力的。

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为什么都失败了?

4. 忽必烈首次入侵日本失败的原因

 忽必烈向高丽人提出的或许是最苛烦的要求――协助他与日本建立联系。在长达四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日本岛国的大部分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与中国完全隔绝的状态。由于9世纪中叶佛教在中国遭受迫害,日本与中国逐渐疏离,直至最后决定几乎完全切断与中国的贸易和文化联系。对于忽必烈来说,如果能与日本重建朝贡关系,就能在汉人心目中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这将是其它任何方法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急于博取汉人赞赏的心态,促使他决定一定要与这个日出之国建立联系。但直到那时为止,蒙古将领还从未参加过海战。而此时忽必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要跨海降伏这个岛国。虽然他并没有打算发起一场海战,但是他降伏日本的计划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高丽人不喜欢日本人,但是他们并不热衷在忽必烈控制日本的计划中担当中介的角色。自从1223年以来,高丽沿海地区就一直遭受著被称为「倭寇」的日本海盗的袭击和抢掠。日本海盗利用高丽遭受蒙古入侵而无暇防备的机会,大肆侵扰高丽的沿海地区,直至1263年。但是高丽王室认识到,日本海盗的行为并不是由日本政府或者日本军事政权支持或认可的,因而没有对日本宣战。它仅仅派遣使者抗议日本海盗的袭击。一旦日本海盗获悉蒙古人已经征服了高丽,而朝鲜半岛战事已消除,他们便停止了袭击。因此,高丽人并无特别的兴趣帮助蒙古人与日本建立联系。
  然而,忽必烈另有想法。在1266年的秋天,他派遣使节向日本人通报了新朝在中国建立的消息,并请他们向新皇帝进贡。高丽人负责帮助使团横渡海峡。负责接待忽必烈使团的高丽人试图劝阻他们执行使命,并警告他们说,日本列岛附近的海面风急浪高,气候恶劣,异常危险。事实上,高丽人根本不想被卷入蒙古和日本的关系之中。高丽人的恫吓终于奏效,蒙古使者对充满危险的赴日旅程感到气馁,于是匆匆返回中国。他们的报告激怒了忽必烈,他也认为高丽人不值得信赖。在1267年的夏天,他给高丽王廷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斥责他的「属民」不仅不协助他的使节,反而阻挠他们前往日本。他决心排除高丽人的干扰,再做尝试。
  1268年,他再次派遣使团前往日本,这一次高丽人比较合作。特使中包括一位礼部官员和一位兵部官员。忽必烈指示他们向日本人通告他已经登基的消息,并向他们表明,日本应该向他称臣纳贡。
  日本人并不欢迎蒙古使团,他们的行动正好为在政策上一意孤行的忽必烈提供了进攻日本的借口。位于京都的日本皇室实际上非常软弱无力,真正的权力掌握在镰仓幕府手中。幕府里,幕府执权北条时宗是最终的决策者,而他并不打算顺服蒙古。自恃拥有骁勇善战的武士阶层,凭借偏居大洋、易守难攻的日本列岛,他和他的前任执权北条政村一样,断然拒绝了蒙古使者的建议。忽必烈在信函中曾提到日本天皇是一个「小国国君」。在初步讨论了应该如何回复忽必烈这封信之后,幕府决定干脆直接把蒙古使者遣送回国,连只言词组也不回复。虽然朝廷官员已经起草了一封和解信并抄寄了一份给幕府请求批准,但幕府执权没有批准寄出公函。忽必烈并不为日本政府的反应所动,在1271年初再次派遣使团带著同样的信息赴日。负责护送蒙古使节的高丽人秘密地警告日本人,他们将面临蒙古人的军事威胁。可是日本人再次拒绝蒙古使节进入王廷。在返国途中,蒙古使节抓住了两个日本渔民,把他们带回中国。忽必烈热情款待了日本渔民,命令他们请求他们的统治者对中国皇帝和蒙古大汗表示适当的尊敬,尽快派遣使者前来进贡。然后他派人护送他们经高丽返国。可是,日本方面对忽必烈释放被扣留的日本渔民没有任何反应。
  此时,忽必烈确实已被日本人的「傲慢」弄得茫然失措,心烦意乱。他决不允许他们一直这样公然蔑视他,反抗他。他的双重角色,无论是作为蒙古大汗还是作为中国皇帝,都不能容忍被一个小国如此羞辱。蒙古风俗要求适当招待外国使节,而中国传统则要求所有国家接受中国皇帝为天下共主。这样明晰的天命意味著,忽必烈不能继续容忍他的使节在日本受到怠慢。
  然而,在决定动武之前,他再一次派遣使节到达日本。他选派的特使赵良弼(1217―1286)于1272年春出发,并于同年的10月在九州岛东岸的今津町登陆。当他觐见日本天皇的要求被粗鲁地拒绝后,他发出了最后通牒:日本天皇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对忽必烈的信函作出反应。日本天皇愿意对蒙古作出一个平和的模棱两可的回答,但幕府拒绝任何妥协。镰仓的武士占了上风,他们把中国特使驱逐出境。幕府的粗暴无礼被描述为「等同于宣战」。
  赵良弼于1273年6月返回中国,向忽必烈报告了日本的风土民情,可能还包括防务情况。赵良弼描述了他在日本受到的羞辱,这深深地激怒了忽必烈。他不能再耽延,因为耽延只会使日本人更加肆无忌惮。在赵良弼返回前几个月,蒙古人刚刚在襄阳取得了征宋战役的重大胜利,因此忽必烈可以抽调一小部分军队前去征讨日本。同时,他的对日战役也是他征宋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也是必要的。日本人一直积极地与忽必烈的夙敌南宋开展贸易活动。击败日本人,他便能切断两个劲敌之间的联系,从而削弱南宋。
  忽必烈的征日准备工作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他命令高丽人制造船只,运送他的军队横跨日本海,从日本列岛的最南端发起攻击。1274年11月,他派遣了一支由蒙古人、汉人、女真人组成的一万五千人的军队和六千至八千名满心不悦的高丽士兵(他们并不想参加这场战役),由大约七千名高丽水手引导,从合浦(在现在的韩国釜山附近)出发开往日本。蒙古军分乘三百艘大船和四百到五百艘小船,首先在对马岛和壹岐岛登陆,轻易地荡平了驻守在那里的日军。但是,忽必烈派往日本的军队无论规模上还是实力上都不足以彻底扫平日本列岛。他肯定低估了日本人的抵抗能力。
  最关键的战斗自然将在九州进行。虽然日本人知道蒙古大军正在开过来,但是他们的准备工作做得还很粗略。他们的经济状况无法在九州维持一支规模可观的军队,他们也没有一个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政权去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投入战斗。他们根本无法对付蒙古人的远程武器,包括十字弓和各种各样的弹射器。他们的指挥官缺乏实战经验,与身经百战的蒙古统帅无法相比。日本军队长于肉搏,但是蒙古军队习惯于以组织严密的小组为单位集体作战,这种战术是日本人所不熟悉的。所以,当蒙古军于11月19日在九州东岸的博多登陆时,日本人处于绝对的劣势。蒙古军在进军之前鼓乐齐鸣,其战阵和攻击方法使得日本人毫无招架之力。第一晚的战斗就使日本军队遭受了人员和装备的重大损失。他们的残兵败将更是不堪一击。溃败看来是在所难免了,那天晚上,唯一使他们大难不死的是无边的黑暗。
  但大自然为日本人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就在同一天晚上,海面突然起了风暴。高丽水手马上对蒙古将领说,他们必须回到船上,把船开往海上,直到风暴消退。否则,他们的船只就会与岸边的岩石相撞而沉没,那样,他们将失去唯一的撤退工具。蒙古人勉强同意了,并开始从博多撤退。一些日本人追击并杀死了一些正在撤退的蒙古兵。然而,那天晚上蒙古兵遭受的大多数伤亡都发生在海上。狂风、巨浪和礁石把几百艘船只击成了碎片。根据一些记载,蒙古军有一万三千人因此丧生。日本人因这场风暴而大难不死。蒙古人的远征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结束,残余的蒙古军驶回了老家,向忽必烈报告了这次惨败。
  由于大汗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征服南宋的战役中,他无法腾出手来立即向日本人复仇。相反,1275年忽必烈又向日本派遣了一个使团,由杜世忠和何文著带领,要求日本称臣,以免再度兴师入侵日本。日本当局正因为最近的军事胜利而趾高气扬,并相信他们的神拯救了他们,于是把不幸的使节处死,进一步加深了与中国王朝的嫌隙。对蒙古人来说,再没有什么比这种行径更可恨的了。忽必烈决不能允许这样一种暴行逃过惩罚。但是,直到好几年后他才腾出手来再次兴兵讨伐日本。
  13世纪70年代中叶,忽必烈已经平定了高丽,甚至把他们变成了征日战役中的帮手,尽管高丽人并不情愿这样做。但他无法以同样的手法降伏日本人。他在别处有更多需要操心的事情,特别是对他的帝国领土完整的现实威胁。中亚向他的政治权威提出了更加严重的挑战。他必须首先解决那个地区的问题,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付日本人。
   

5. 忽必烈两次攻打日本竟以失败告终,真实原因另有隐情


忽必烈两次攻打日本竟以失败告终,真实原因另有隐情

6. 忽必烈为什么第二次进攻日本还是失败了?

从《元史》《新元史》有关记载看,元军第一次征讨日本可以说连战皆捷,形势很好,只是由于兵力太少,部队又很疲劳,不敢长驱深入,不得不悄悄撤退,所以才有了忽必烈的第二次征日。那么,第二次的行动准备不可谓不充分,兵力不可谓不充足,给养不可谓不充实,为什么失败得更彻底?《元史·日本传》借一名逃兵于阊之口是这样说的:官兵六月人海,七月船队行至平壶岛,随即又向五龙山转移。八月一日,忽然刮起了大风,船只彼此相撞,损失十分惨重。挨到五日这天,范文虎等将领各自乘好船逃跑,把十多万士兵抛于五龙山下。大家推选张百户为主帅,号曰张总管。他与众人商议伐木做船返回大陆,正欲行动,不料被日本人窥知。八月七日这天,日军一齐杀来,准备不足的元军大部战死,所剩二三万人被其虏去。八月九日,至八角岛,日军开始大规模屠杀蒙古、高丽、汉人。因为于阊属新降元的“唐人”,日军给予优待,留下性命当了奴隶。《元史》总结这次失败的原因是:“盖行省官议事不相下,故皆弃军归……十万之众,得还者三入耳。”

7. 忽必烈为什么放弃攻打日本

蒙古大汗忽必烈打算叫日本自己主动投降向其称臣。可是这时日本人把入主中原的蒙古人视为北方蛮夷不予理睬,忽必烈那受得了这种气马上决定率军攻打日本让日本人尝尝蒙古铁骑的厉害。
至元十一年(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丽的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战船900艘出征日本。在日军坚决抵抗下,首战只获小胜,未能深入。不久,因台风将大部分战船毁坏,加上已兵疲箭尽,元军只得仓促撤回。 
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镰仓幕府处死。于是,忽必烈决心再次征讨日本。元朝征调军队,成立征东行省主持征伐大计。
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军兵分两路远征日本,第三次的征日战争规模都超过前两次,由两支部队分别从东北和江浙一带出发浩浩荡荡向日本开去。这次虽登上了岸取得了初步胜利可还是没能逃过自然灾害的噩运,蒙军再次全军覆没。就这样忽必烈不得不放弃攻打日本计划。

扩展资料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确定以大都为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统一全国后,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后阿合马独擅朝政。1282年(至元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告终。
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但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庙号世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忽必烈


忽必烈为什么放弃攻打日本

8. 为什么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都失败了?

第一次东征日本,发生于1274年。原因是日本不肯臣服于元朝。于是,忽必烈决 心用武力征服日本。1274年11月,元水军从高丽合浦(韩国镇海湾马山浦)出发,驶向对 马岛。出征的有大战船三百多艘,轻型战船舱三百多艘,小型运输船三百多艘,蒙汉士兵 二万余人,高丽士兵一万多人。元军在对马岛登陆,全歼了日本守军,占领了全岛。然后, 元军继续东行,攻占了壹岐岛。接着,元军在肥前海岸(该地及下述各地点均位于今日本 九州西海岸)击败了日军的抵抗后,向博多湾登陆,占领了今津地区。由于该地区不利于 大部队展开,次日,元军改在百道原和箱崎分别登陆。在百道原登陆的元军进展顺利,打 破了日军的阻击,但有一部分元军在赤坂高地被日军击败。在箱崎登陆的元军击退了日军 占领了海岸松林,夹击在百道原的日军,使其溃败。经一天激战,元军胜多败少。但元军 将领对日军估计过高,害怕日军在夜间袭击,将部队撤回船上休息。当夜,海上狂风大作 ,波浪滔天,元军战船大都被刮翻,或触礁沉没,仅有200余艘撤回,官兵伤亡1.3万多人。 元军第一次东征日本失败告终。 第二次东征日本,发生于1281年。此次,元军调集了重兵分两路东征。东路军战船900艘, 官兵4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江南军战船3500艘,官兵10万人,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出发。两军约定在壹岐岛会师。6月,东路军攻占对马,壹岐岛,没有按约定等待江南军,便 抢先攻击博多湾。由于日军已在海滩筑起石坝,元军难以上岸,因此改为进攻防守薄弱的 老贺岛。元军同日军为争夺该岛海滩,展开了激战。元军不善于在海滩上作战,被杀千人。 血战一个多月,元军仍为能取胜,只得退往壹岐岛。江南军因种种原因退迟了行动时间。 但最终仍与东路军会师。元军向日本主岛继续前进。一路上,多次遭到日本水军阻击。元军 在驶往鹰岛途中,又与日本水军激战了一夜。此后元军船队在海上停留了几天。海上又起 台风,元军船毁人亡。元军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失败告终.